加密圈内几乎普遍认为,以太坊区块链很好,但并不完美。绝大多数以太坊虚拟机(EVM)开发者都认为,如果第一层(L1)执行层速度快、可扩展,那么对第二层(L2)解决方案的需求就会减少。然而,我们知道以太坊的未来取决于 L2 解决方案。
L2 的双刃剑
虽然第二层区块链已经展示了其加快交易速度、大幅降低气体费用和成倍扩大交易量的能力,但这些收益确实伴随着一个重大的权衡--多个第二层区块链彼此孤立运行,也就是所谓的 "碎片化"。
CoinGecko 目前在其链外垂直扩展协议列表中列出了 46 种不同的 L2 解决方案,其中许多都在以太坊上运行,以提高其可扩展性,同时保持安全标准和去中心化功能。然而,如此众多的 L2 选项可能会造成互操作性问题、创新孤岛以及不合格的用户体验。最初的 L1 在推出时也存在类似的碎片化问题,包括:不同的共识方法、独特的架构和性能限制。
以太坊未来可能会实现嵌入式 ZK-EVM
在经历了 L1s 的碎片化挑战之后,以太坊联合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 12 月表示,他支持为其区块链安装 "enshrined ZK-EVM "升级的想法,这并不令人意外。
尽管零知识证明(ZKPs)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真正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流行起来还是在过去几年。通过使用加密技术,零知识证明技术可以让双方在不交换主张细节的情况下就主张的有效性达成一致。

从理论上讲,这个想法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新的复杂性。例如,他提出的一项规则变更要求为进入共识层的每个区块添加前状态根和后状态根。
这意味着每个区块都会获得一种特殊的加密证明,证明区块中的交易是有效的,然后正确更新区块链的状态。这种证明不会泄露任何有关交易本身的额外信息,只是证明它们是正确的。此外,还可以选择使用多个此类证明,以提高安全性。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当涉及到兼容性、可升级性和现有系统的适应性时,一个规则的改变可能会给 EVM 上数百名第二层开发人员和程序员带来挑战。一个包含 ZK-EVM 的以太坊可能不会马上出现。
可互操作的 L2 生态系统是目前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碎片化问题,终端用户和开发者需要能够在 L2 之间以廉价、快速的方式交换加密资产信息,而无需在以太坊 L1 上停留。
幸运的是,一些 L2 生态系统正致力于提供这种服务,其中最著名的是 ZKsync 的 ZK Stack 和 Polygon 的 CDK。当使用其中一个框架部署新的区块链网络时,它将与使用相同框架的其他链共享通往以太坊的共同桥梁。此外,由于所有使用相同框架的链也共享一个共同的证明系统,因此应该可以以越来越便宜和快速的方式发送跨链信息,同时仍然依赖于底层以太坊 L1 的安全性。
目前,这些生态系统之间还不能互操作。例如,ZK Stack 链只能与其他 ZK Stack 链互操作。此外,即使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技术实现、钱包集成和用户界面也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尽管如此,这些 L2 解决方案已经代表了区块链技术迈向新时代的一步。开发人员可以利用它们来探索以太坊保障的跨链通信所带来的用例和用户体验。
例如,有了这种新方法,用户就有可能在一条 L2 链上锁定一种加密资产作为抵押,同时在另一条 L2 链上借入另一种加密资产。
归根结底,虽然以太坊为去中心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但很明显,L2 解决方案现在已经牢牢掌握了进步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