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存储领域的最新进展可以为开发永恒不变的数字分类账奠定基础,这种分类账能够在没有电力供应的情况下将数据存储数百万年。换句话说:不朽的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一个简单的前提,即数据在去中心化的账本中比在中心化的服务器上更安全。

在发生局部停电(如电网故障)的情况下,只要其他地方的节点仍在运行,账本就会保持安全。而集中式服务器只能在有电的情况下存储和提供数据。

全面灾难

我们其实不必担心停电会导致银行信息丢失等问题。现代计算机系统通常使用备用电池,能够确保数据在必要时保存数月甚至数年。

但是,就像量子计算的威胁笼罩着现代加密技术一样,分散式和集中式数据存储系统在未来也会受到威胁。

其中一个理论威胁就是全球停电。即使有强大的备用电池系统,影响地球磁场的自然灾害或某种形式的外部电磁脉冲也可能导致地球上的电子设备停止工作。

这听起来像是好莱坞的素材,但很多政府都不可能为比特币和以太坊区块链等次要非关键系统制定应急计划,以防地球两极翻转(不太可能)或外星人用电磁脉冲射线攻击我们(也可能不太可能)。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每个节点都断电了,区块链会怎么样?如果我们想象这样一种情况:电力恢复,一切恢复正常运行,那么一般的区块链理所当然会继续记录更多的交易。但如果永远停电了呢?

不朽的区块链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人类灭绝,我们的大部分数据都将随之消亡。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书籍和磁带等脆性存储将退化到毫无意义的地步。千年之后,我们的大部分数字存储将可能无法挽回。而且,如果我们能够想象地球在重新启动并开始重新孕育生命(或外星人出现)之前,会在寒冷和孤独中旋转数百万年,那么只有极端长期存储解决方案中保存的数据才会依然存在。

幸运的是,对于未来的人类和/或外星人来说,我们已经拥有了可以超长期保存数据的技术。其中两个例子是 DNA 存储和 "陶瓷纳米存储器",前者涉及制造编码数据的人造化石,后者则是在玻璃上存储数据的方法,理论上可以使数据永远保持编码状态而不会降解。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不是专门设计来作为区块链网络的组成部分,但它们都被用来为后人存储重要数据。

因此,把比特币白皮书和其他重要文件放在人造化石和/或陶瓷纳米记忆碎片中是有意义的。至少,这可以让未来的人类了解我们的技术。

不过,我们也有可能利用零能耗存储来建立一个正常运行的区块链快照。虽然这种努力的后勤工作会受到介质的限制,但从理论上讲,为复活特定日期存在的区块链网络编码指令应该是可行的。